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里,展出了大量出土于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的螺钿漆器,这是迄今为止人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,它们大都属于当时贵族们使用的礼器。
礼器是什么?它们与古代人复杂的礼仪制度有着紧密关系,这些用品起源于日常器具,以酒器、食器、水器为代表,以奢华为标志。作为礼制的载体,为举行祭祀、宴飨、随葬等仪式活动而使用,凸显出了使用者的身份、等级、地位和权力。
漆罍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李亮:咱们看了这个漆罍就知道,它是一些黑色漆绘的图案、纹饰,主要是兽面纹、凤鸟纹,重要的部位像眼睛、耳朵、嘴巴用蚌片镶嵌,浑然一体,非常精美。很多纹饰都是跟青铜器一致的,青铜器最鼎盛的时候就是商末周初。
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陈列部李亮主任介绍的这件漆罍,就是礼器的典型代表。漆罍,是一种盛酒的容器,小口,像壶一样的器身,有盖有足,纹路复杂,在器盖和器身上还有附加的牛头形饰件,器身中部有鸟头形器把。
这件漆器的制作,集漆、绘、雕饰、镶嵌等技术于一身,巧妙地将几何图形与动物形象和谐地统一了起来,庄重而华丽,是罕见的艺术珍品。
记者:这个螺钿的技艺非常精美,很难想象这是三千年前的器物。
李亮:对,从审美上来说,没出土之前肯定是想象不到的,古人已经有这种技术了。当时发掘的时候,70年代,把这个螺钿工艺向前推了1500年。那时候都猜测是南北朝时期才有,其实西周时早就有了。
漆觚
李亮:觚就是酒器,它就是呈喇叭状,喇叭口。这个漆觚,出土的时候已经被压扁了,因为它是木胎,胎已经腐朽了,漆皮上面还有绿松石和金箔,觚面上遍满了朱漆,就是红色的漆,颜色还是非常鲜艳的。其实这个遗址出土了两件觚,这件漆觚从腰部有三道金箍,就是金箔,觚上还有一些绿松石,上面还有一些龙纹,都是阴刻的一些图案。
漆豆
漆方豆
李亮:豆相当于现在的盘和碟,它放的东西就是腌菜啊酱料啊,像这么大的豆还是很少见的,所以说它是礼器。
它全身是用漆绘,除了蚌片之外,还有一些黑色的线条绘制的纹带,饕餮纹也叫兽面纹,看它的眉毛、眼睛、鼻子都是用蚌片镶进去的。
琉璃河遗址出土的漆器器型中,簋、觚、罍在其他地区十分少见。它们与一同出土的青铜器一起,构成了西周礼器文化组合,并与青铜器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和功用。
李亮:这些东西贵族也不是常拿常用,你看镶这么多蚌片,拿都不好拿,不是实用器,一般也只有随葬、祭祀会用。
兽面蝉纹簋
李亮:这个簋,可能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精美的一件簋,它有三层纹饰,有兽面纹、蝉纹还有云雷纹。
一般陶器上面都是很简单的绳纹这些最简单的纹路,这个纹路完全是按照青铜器的花纹、样式来翻制的,所以它不是一件正规的陶器,是当做铜礼器来使用。
列鼎与列簋是周礼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。根据《百家讲坛》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武黎嵩介绍:
武黎嵩:从殷商到周朝初年,青铜器是一个一个出现的。可是,列鼎制度出现后,青铜器开始成组出现。比如说,天子使用的鼎是9个,天子用来祭祀的簋是8个,而且这个鼎和簋要配着使用,这就是所谓的九鼎八簋。不仅如此,还有了明确的等级森严的秩序,比如说天子用九鼎八簋,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,卿大夫或者一般高级贵族五鼎四簋,通过这种严苛的制度来体现等级森严的排序。
礼器的起源源自原始社会人们的日常饮食器具,最初制造相对粗糙,随着礼制观念的逐步建立,造型愈发精美,并有了明尊卑、别贵贱、序长幼、分宾主的作用,或用金玉、或用陶匏(pao二声)。到了明清时期,对礼器质地、数量、形状、尺寸、色彩的规定更加严格。从周工制礼到今天,中华民族把恪守礼节熔铸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能,也让我们这个国家,得以被人尊崇为礼仪之邦。
转自:北京广播电视台
来源:北京文博